应老牛基金会的邀请,随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老牛中国幼教人才培训项目第四期,于8月5至18日对丹麦的幼儿教育进行考察学习。收获良多,仅示其一。
玩耍是人的天性,更是孩子的天性。中国有句俗语:好孩儿不闲,病孩儿不玩。不闲就是玩。不玩就是病了。玩耍,是孩子健康与否的标志。但是,再大一些,我们就开始限制孩子的玩耍,甚至迫使“玩耍”让位于学习。听一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和雨后春笋般的各种幼教班,就知道我们的现状是何等样生猛。
丹麦不。丹麦人的聪明在于放任玩耍、鼓励玩耍,创造条件让孩子们玩耍,以至于把玩耍“理念”成了最好的教育:
玩耍有益于身体发育,心理健康。这可能是最好共识的一点。丹麦的幼儿园里,孩子们爬高上低,大呼小叫。钻洞的,爬树的,挖沙土的,荡秋千的……老师坐在或者站在旁边,不闻不问,一派安详。“摔伤了咋办?”老师回答,孩子们都知道自我保护。“万一摔伤了咋办?”我穷追不舍。老师有些意外地看着我:摔伤了治疗。说过对着我笑了笑。幼儿园有室内足球场,大孩儿小孩儿男孩儿女孩儿,抱了球随便去踢。丹麦人认为,哭也是玩耍的一部分。教我们课的Johannes教授说,他有三个孩子,两个男孩上一所学校,女儿上了另一所学校。两所学校各有特点,但有一点儿是相同的:放学时都是一身的土。丹麦的孩子不怕雨,雨声淅沥,他们照样在外边玩耍。“没有不合适的天气,只有不合适的衣服。”这是他们的格言。幼儿园里的孩子都备有两身衣服。丹麦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孩子们天天进森林。老师说,全球气候变暖,大森林需要他们保护。所以,他们的孩子健康,结实,热爱自然。 “豆芽菜”的少,戴眼镜的少,去医院看病的自然也少。
玩耍有益于学习。这点儿恐怕就不好共识。Lisa老师不止一次地强调她的经验和看法:
孩子不是为了学习去玩耍,然而学习会在玩耍中自然产生。
这话说得有点儿咬嘴。我的翻译是:玩耍不是为了学习,但玩耍可以实现学习。孩子们在玩耍中交流、协调、互动,彼此理解对方的意思,学习对方的技能和长处,不知不觉中增加了知识,丰富了个体的意识和感觉。孩子是中心。孩子的玩耍既是能量和知识的释放,也是协调、配合中的成长与进步。这是通过孩子的内驱动力来完成,而不是由于外在的力量。可以说,是他们在满怀激情的玩耍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他们学会了,但是我没教!”这是丹麦人对此的准确表述。
当你学会了学习,当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当你具备了永不厌倦的玩耍般的热情,还有什么东西不能驾驭呢!老师真的可以不做太多的管理。
玩耍是最早的社会交际。孩子们在玩耍中培养的交际能力是其一生的财富。强的,弱的,大的,小的,男的,女的,孩子们都需要一一面对。他们在相互的玩耍和游戏中学会了交际的技巧,理解了交际的边界。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哪些需要独自完成,哪些需要相互配合。许多有心理问题的成年人所患的边界不清、交际困难等症都是因为儿时的玩耍不充分、不丰富甚至受了伤害所导致。中国有谚:从小看大,三岁至老。研究表明,孩子们在儿时的玩耍中获得的能力决定他以后的人生高度。玩耍中的孩子头,常是成年后的领导者。而孩子中的“面户”(弱者),长大了也常常被人欺负。
更重要的是,玩耍能改变基因,让孩子们更有创造性。这可是MOGENS院长一再的强调。一个人的性格、勇气、创造力甚至基因,皆会因出色的玩耍而改变。因为人格的形成和教育的实现常常是在一个人心灵的敏感时期神秘地完成的。而幼儿时期,无疑是心灵最为敏感、最为神秘的时期。不是孩子实现了玩耍,而是玩耍成就的孩子。好奇心,自信心,意志力,创造力,哪一件不源于儿时的锻造!学习不是只记住以往的知识,学习更多的是提高创造的潜能。面对着一日千里的科技进步,面对着强大的智能机器,除了这些基本的做人要素,我们人类还能拥有什么遗世傲物的本领?
玩耍吧!好好地玩耍。永远地玩耍。回肠荡气地玩耍。理直气壮地玩耍。玩耍是人的天性,学习也是人的天性。玩耍不是为了学习,但学习以及学习的能力和方法确实能在玩耍中实现。总结丹麦人的经验,不得不由衷地击节称赞:
玩耍真是最好的教育。
(孟宪明 著名作家、民俗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