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磬:寻找安徒生--走进丹麦的教育与生活_安徒生幼师奖
位置:首页 》 学员视角六

钟磬:寻找安徒生--走进丹麦的教育与生活

发布:2019/12/12 17:14:14  来源: 安徒生教师奖www.and822.com  浏览:

摘要: 在丹麦,安徒生不仅存在于书本、雕像和博物馆里,更重要的是存在于在丹麦人的精神状态、言谈举止和相处模式中,存在于丹麦人自己选择的价值理念中。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钟磬 安幼二期、六期

发表于公众号《全人教育》1月7日

安徒生童话,大家都很熟悉。不过,安徒生知名度再高,我们也只看作是“小儿科”:不就是几篇童话吗?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呢?

但,当你去了丹麦,会发现太多的不知道!不止一个丹麦人说:安徒生在中国,被认为是儿童的;而在丹麦,安徒生更是成年人的。这是为什么?

这个被称为“童话的国度”,“世界最幸福指数排名”多次名列榜首的国家,安徒生的存在,远远不是那几篇童话、小美人鱼塑像那么简单。安徒生,对丹麦到底意味着什么?笔者有幸作为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简称“安幼”)的一员,在老牛基金会的资助下走进丹麦,得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寻。  

“笨汉汉斯”的创意思维

安徒生有一篇童话《笨汉汉斯》:

一位年老的乡绅,有三个儿子,老大能熟背字典和报纸,老二精通法律还会绣花,都被认为心灵手巧,只有老三汉斯笨手笨脚的,被称为“笨汉汉斯”。国王的公主公开征婚时,两个哥哥去求婚,老三也想去,父亲说他太笨,没资格去。但是汉斯骑了一只羊上了路。路上,他捡到了一只死乌鸦,半截旧木鞋,和一把泥巴,说要送给公主。两个哥哥笑话他,他也不在乎。

到了王宫,场面宏大,炉火正旺,公主说:我们今天要烤几只子鸡呢!其他求婚者以及两个哥哥的“知识”都派不上用场,所有“聪明”消失得无影无踪。唯独汉斯应答自如,他拿出路上捡到的东西:旧木鞋当锅、泥巴当佐料、烤了一只死乌鸦!公主觉得他既幽默又聪明,嫁给了他。

在南丹麦大学安徒生研究中心,曾做过26年校长的延斯?托德博?波特森(Jens Thodberg Bertelsen)教授,给我们分享了他的研究:安徒生与教育的关系。提到“笨汉汉斯”的启发意义:汉斯能够在看似一钱不值的东西上发现意想不到的价值,看到不同的可能性,其价值就在于:打破常规,幻想与创造力,寻求超越自我,小中见大……。

在丹麦,这种突破常规的思维不止停留在“童话”里,更落实在教育与生活中。如“乐高”玩具,最早只是一位木匠的创意,后来成就了一个全球知名的玩具“帝国”。

此行在丹麦,我们访问了位于欧登塞市的瑞米达(Remida)中心,这是一个学习体系,通过工作坊的环境,让孩子用废弃物来制作创意作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灵感和创意,“在玩中学”,让“儿童有一百种语言”。

走进瑞米达中心,就像进了大仓库:纤维管、塑料网、金属丝、空鞋盒、废布料、木料……都是从工厂和商店收集来的边角料,唯一条件是无毒无害。

在中国,幼儿园和学校也有一些“变废为宝”的创作,比如用塑料瓶、吸管、废纸盒来制作东西。那么,瑞米达有什么不一样吗?

 凯琳·伊斯克森(Karin Eskesen)女士是瑞米达中心的主席,一位思路敏捷、说话睿智的老者。她曾在意大利瑞吉欧工作,与瑞吉欧体系的创立者马拉古奇有频繁的合作。凯琳老师介绍,瑞米达的理念是:坚信儿童有“潜在的、强大的能力”,鼓励儿童发展自己关于世界的理论,探索和了解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同时以“可持续”的概念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责任感。

首先,她让我们去观察,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的物件。然后围坐成圈,请每一位学员分享:你对物件有什么感受?它的形状、轻重、触感、规则、颜色、功用是怎样的?你觉得它可能用来做什么?等等。这种揣摩、倾听、提问、分享、动手,不仅让人脑洞大开,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老师对每位学员的高度尊重和关注。

创意,为什么动手如此重要?有时候设想得很好,不见得能做出来;有时在做的过程中,又会发现另外的可能性。凯琳老师说:“从教育理论来说,手的触觉会反射到大脑中,可以形成很多画面,并分享出来。正如一位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所说:手,是可视的大脑。

孩子小小的年纪使用刀、锤、锯、刨、钳等工具,危险吗?老师说,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在成年人的恰当支持下,是可以给孩子一些挑战的。教师、同学是前两位“老师”,环境是“第三老师”,有时候孩子呈现出来的能力,令人惊叹。

来“玩”的孩子,小到一、两岁,大到中学生,都玩得很“嗨”。东西通过自己的手:变、变、变!演绎了“儿童有一百种语言”的理念。最有意思的是一个7岁小女孩的作品:一个塑料小堵头,原先的功用是防止椅子的金属腿与地板直接摩擦的,这个小玩意到了小女孩手上,它“变”出了丹麦圣诞月的二十四个小礼物:光头小人、长喙的鸟、张着大口少年、头插羽毛的酋长、茅草小屋、骑车的杂耍人、戴礼帽的绅士……

全丹麦有五家瑞米达中心,孩子们每周有一个下午可以来“玩”,每月有一天“家庭日”向家庭开放。为了能从工厂和商店持续收集到免费废料,瑞米达中心必须去游说政府、企业家和社区,得到他们的认可;也要游说学校和家长,让他们支持孩子。由此,瑞米达不仅仅是学习场所,更是将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家庭联结连为网络的一个核心。

安徒生研究中心的延斯?托贝尔?波特森(Jens Thodberg Bertelsen)教授解析,就像“笨汉汉斯”,他为什么赢得公主的芳心?因为他没有学过“系统的教育”,也没当过官,因而他保留了非凡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

而故事中,应该说公主才是真正的“主角”,她衡量人才,并非用那些可见的、能测量的标准,而是不可量化的、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包括幽默的气质。丹麦人做事总爱说:Have fun(有趣)!面对困难,幽默最能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在安徒生童话中,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故事还有《丑小鸭》、《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等。最经典的就是“老头子”的结尾,两个英国人心甘情愿输给“老头子”一百一十二镑金子,说:“老是走下坡路,却老是快乐,这件事本身就值钱!”

学习,会在“戏剧”中自然发生

安徒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作为鞋匠的父亲,每个周末都为他做望远镜、木偶舞台和能变换角度的图画,还朗诵剧本给他听,这燃起了小安徒生日后想当舞蹈家、歌唱家、演员或者剧作家的梦想。

在安徒生的成长中,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艺术对于激发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丹麦,有许多扮演安徒生童话的小游戏,一些小型的剧院、游乐园也都在演出安徒生童话,很普遍。

在“安幼”课程中,我们见到了金发披肩的丽萨·范(Lisa Van)老师,一位优雅的女士,她带着自己设计的“妈咪和小老鼠”的童话服装出现在我们面前。当她把国王、王后、公主、士兵、巫婆、小狗、牛、羊、兔子、狼、老鼠等服装拿出来让我们试穿时,教室里顿时沸腾了!充满童趣的服装点燃了大家创意,纷纷各种摆拍,十分欢乐!

“妈咪和小老鼠”的服装不仅生动可爱,且无论什么身高,都可以披挂上阵,这是丽萨·范老师精心设计的。丽萨老师的教育背景是经济学硕士,她为什么要设计服装呢?因为她的个人爱好就是做漂亮的小布艺,女儿小时候,她做了一些童话服装让女儿带到幼儿园去玩。女儿长大后,某一天,她与女儿回访幼儿园,惊讶地发现,8年过去了,幼儿园还在使用当时的服装!孩子们穿着服装一遍一遍地玩角色扮演游戏,不亦乐乎!

这深深触动启发了丽萨·范,她看到了童话服装对儿童的巨大价值。于是她辞去了在企业的工作,将爱好转变成专业,与学术团队合作,研究如何使用童话服装作为教育的工具,创建了“妈咪和小老鼠”品牌的服装。她的教育理念是:“孩子永远不会为了学习去玩,但是,学习会在玩的过程中自然发生!

“戏剧”怎么“玩”呢?以安徒生童话《打火匣》为例,首先让孩子听故事(丹麦的孩子对安徒生童话都很熟悉),然后参与者自己选择“角色”--国王、士兵、女巫、小狗、市民等。游戏开始,一个人来朗诵故事情节:士兵如何背着行囊走路?如何应巫婆的要求爬进树洞?如何对付三只狗?等等,所有“角色”的动作、表情、配合,都靠“演员”根据故事描述来即兴创作,把故事演绎出来。有些孩子喜欢“搞怪”,更增新意。

丽萨·范与很多幼儿园合作,通过“戏剧”给孩子提供玩的“工具”。在欧登塞市的克莱蒙幼儿园,我们观摩了一次孩子们的“幻想之旅”,完全即兴,没有剧本、没有排练,不穿童话服装,就像“过家家”。
那天孩子们“幻想之旅”扮演的“角色”有国王、公主、钻石国王、小猫、美人鱼等。有趣的一幕是:演钻石国王的几个孩子,不知为何产生了矛盾,推搡起来。教师不是去拉开孩子,而是问:“你们发生了什么?是战争吗?”孩子答:“我们正在决斗,看谁能领头呢”……

“王宫”养的几只“小猫”狂躁不安,不断向“王宫”外爬去,几位“公主”拉也拉不回,老师又问小猫:“是不是昨天晚上没有抓到老鼠,饿了?大家给小猫喂点吃的吧!”找了个舒适的窝安顿“小猫”,再带大家唱《摇篮曲》,让小猫“睡觉”……最后,“幻想之旅”在庆祝的Party中结束。

有一个重要细节是:如果有孩子不愿参加游戏,老师会接纳他们,还专门做了一条玩具“小鱼”--我们称之为“安慰鱼”,问孩子:你愿意在旁边照顾“小鱼”吗?或:你愿意当“观众”吗?这样的安排不会边缘化任何孩子,包括情绪低落的孩子。往往是,一开始不愿参与的孩子,逐渐被感染,最后加入到游戏中。

丹麦幼儿教育有六大目标:1、个体技能;2、社交能力和包容性;3、语言发展;4、身体和运动;5、自然、科学和户外活动;6、文化表现、审美和价值。在整个戏剧过程中,教师的高超在于:没有预设,也没有脱离故事,而是在情境中,润物无声地帮助孩子感知人与人的界线、制定与遵守规则、处理矛盾和冲突、尊重每位孩子的情绪,从中建构他们的语言、交流、共情、动作、想象、灵感的碰撞,激发出无数的可能与精彩。

丽萨·范老师强调,用孩子的视角、孩子的思维去想问题,这也是安徒生童话最打动人的价值。

安徒生的理念贯穿整个教育系统

无论是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还是尊重、平等、信任、合作的价值理念,安徒生童话都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工具”,落实到教育和生活中。

延斯·彼得·马德森(Jens Peter Madsen)教授,研究的项目是“讲故事”如何对教育产生影响。他介绍,丹麦有个古老的民间传统叫“脱稿讲故事”,安徒生的创作中就能看到这种方式的巨大魅力:
“安徒生小时候观察能力特别强,喜欢听大人们谈话,也很喜欢在集市上观察外地艺人的表演。他父亲是鞋匠,会给小安徒生做木偶,在家里演木偶戏。这些经历都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图像,慢慢地,他学会了写作。后来他在欧洲各国旅行,也听到很多故事,他就将脑海中保留的画面编写出来。”延斯·彼得·马德森教授说。

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丹麦师范学院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脱稿讲故事”的方式。后来,因为倡导文字“阅读”,丹麦取消了这种教学方式,改为“念故事”。但是90年代以后,丹麦人意识到其中的价值,又恢复了这个传统。

“脱稿讲故事”能让讲述者与孩子有更深刻的情感交流,马德森教授说小时候听老师讲故事:“甚至能闻到马粪的味道!”。听故事的人很容易能感受到,讲述者的头脑中真的有的画面?还是背诵出来的?同时,讲述者的人生经历、信仰、信念,也能分享给下一代,对孩子更有启发意义。

南丹麦安徒生研究中心的延斯?托贝尔?波特森(Jens Thodberg Bertelsen)教授介绍,在丹麦,安徒生的理念和哲学贯穿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不仅在学生的课本中,还有各种项目活动。有一个项目是研究孩子提问的,因为孩子往往会问一些宏大的哲学命题,如关于时间、空间,我们从那里来?要到哪里去?一个十岁的孩子,可能会恐惧死亡,惧怕失去父母等。而这些哲学问题,都能在安徒生童话找到相关的思考,以及适合孩子年龄的理解方式。

还有一个项目,是将安徒生童话与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以戏剧、表演、音乐等形式进行第二课堂。年龄小的孩子可以从故事本身来学习;年龄大些的孩子,可以从抽象的高度来探讨,比如把安徒生与其他国家的童话作家做比较和分析。欧登塞市还组织了一个“童话奥运会”,让14到19岁的中学生参与童话创意竞赛。“童话奥运会”将覆盖丹麦全国,并计划覆盖全球。

“安徒生并不是在树立道德模范,他并不告诉你什么是对、错?谁是好人、坏人?他的故事结尾大多是开放性的,是要把你的思维打开,激发各种想法。而你作为社会的一员,你得自己去找到结论。不同年龄的人,从安徒生哲学中获得的东西是不同的。我今年69岁了,但安徒生童话让我觉得我心中还住着一个孩子。”延斯教授笑着说。

安徒生:丹麦社会文化的纽带

拉斯(Lars)先生是欧登塞人,他曾任丹麦前文化部助理、大学教授、民众学院教师,他介绍自己时总说:“我是以一个丹麦公民的身份在说话。”

拉斯先生说,安徒生生长的19世纪初,正是丹麦从君主皇权制度向民主制度迈进的年代,从前民众不能擅自议论君主,逐渐争取到所有阶层的平等和言论的自由。当时,剧院和图书馆代表着丹麦的高雅(高层)文化,平民(底层)文化则是地方民众自治政府,和教育家格隆维为推行“平民教育”而创建的民众学院。在高雅文化和平民文化之间,安徒生成为了纽带和桥梁。

记者斯汀·欧乐(Steen Ole)先生认为,安徒生对丹麦的民主进程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安徒生不是政治家,但他是为自由和人性价值奋斗的战士。”斯汀先生说。

1845年,安徒生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表达了他对弱小群体的同情与关怀;1852年安徒生写了《她是一个废物》,实际上是他母亲的故事:一个穷洗衣妇,为了养育儿子拼命给富人洗衣服,因为站在冰冷的河水里需要靠喝酒取暖,最后死于酗酒。富人却让儿子永远记住自己的母亲是个废物,只有一位老佣人告诉他,他母亲是个好人;1837年安徒生写了《皇帝的新装》,大家都看到皇帝没穿衣服,但没有人说出来,只有一个小男孩说了真话。那个小男孩,其实就是安徒生自己。

“我把安徒生看作教育者。他的教育观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权力的蔑视、人道主义、尊重和信任孩子。”斯汀先生说。

安徒生早期写诗歌、剧本、小说时,被很多人嗤之以鼻。而当时的文学体裁并没有“童话”,安徒生刚开始写的童话,被称为“奇怪的故事”,被认为毫无价值。他很多作品都是在欧洲其他国家获得赞誉后,才返回丹麦的。然而,逐渐成名之时,安徒生说:“我现在要开始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我要争取未来的一代”;“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

除了大量诗歌、游记、剧本之外,安徒生一生共写了168篇童话,被译成一百多种语言。而我们最经常读的,只是少数的部分。安徒生认为,教育的价值,一方面要引导孩子成为好“公民”;另一方面,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培养,让他们成为独特的自己。安徒生认为自己在做“建筑那座连接上帝与人间桥梁的、没有薪水的总工程师。”(《光荣的荆棘路》)

奥尔堡大学的约翰尼斯(Johannes)教授说,丹麦大多数孩子都是首先通过家庭熟知安徒生童话的。婴儿出生后去教堂的第一次洗礼,第一份礼物大多是从祖父母、父母那里得到的《安徒生童话》。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也会常常和孩子共读安徒生童话,约翰尼斯的小孙子们就特别喜欢听安徒生童话,常常一起讨论:为什么主人公这样做?为什么那样做?

                       约翰尼斯教授与小孙子们共读安徒生童话 

丹麦的学校都有唱晨歌的传统,其中有不少安徒生作词的,这些歌曲成了丹麦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一首安徒生作词的歌曲叫《我出生在丹麦》,丹麦人人都会唱。

丹麦“终身学习组织”负责人丽萨(Lisa)女士认为,对丹麦人来说,安徒生已经成为共同的语言和文化DNA。孩子读安徒生,更多看故事本身;而成年人读安徒生,会从更高的层次来理解,比如安徒生敢于讽刺权威,他的童话里有很多幽默、讽刺。最重要的,是尊重,尊重每一个人,无论大小、贫富、贵贱、阶级。安徒生对丹麦人的言行举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与丹麦人相处,能感受到他们不畏权贵,不在乎面子、平等、真诚的特点。

约翰尼斯教授认为,安徒生童话还激发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志愿者精神,他传递的信息是:即使你是穷人、社会边缘的人,你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社会。他让人们意识到:我是社会是一部分,我的声音是重要的,我可以影响这个社会体系。很多丹麦人都乐于从事各种志愿者工作,比如服务于体育俱乐部、童子军等等。

在欧登塞市安徒生博物馆,见到馆长拓奔先生时,我问他:“您认为安徒生童话最宝贵、最值得分享给世界的,有哪些呢?”

拓奔先生回答的是:“我认为第一个是《丑小鸭》,这个故事最有意思的是,你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解读,一个人如何看待自身的价值;第二个是《老头子做事总没错》,老太太对老先生的奇怪做法总是觉得了不起,在一些人眼里这就是真爱;第三是《海的女儿》,小美人鱼的故事不是迪士尼式的完美结局,但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充满了现实意义。”

安徒生童话常常忧伤,为何丹麦却成为最幸福的国家?

走进丹麦,能明显感受到丹麦人的幸福感。小小的国家,却曾拥有13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各种知名品牌--世界十大船公司之首马士基(M?rsk)、欧洲最大的乳品Arla集团、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商乐高(Lego)、全球第五大酿酒集团嘉士伯啤酒(Carlsberg)、爱步鞋(ECCO)、潘多拉首饰(PANDORA)等等。

丹麦的风景更如童话世界:城市中,古典与现代建筑优雅地混搭;乡村里,宫殿般的城堡和风格各异的小屋错落在田野和森林中。人们的生活弥漫着尊重、平等、信任、自由的氛围;高福利的社会保障;绿色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学校没有围墙、孩子自由玩耍、婴儿放在户外独自睡觉、学生没有文凭的焦虑,按兴趣来学习……

为什么?为什么安徒生童话常常讲一些忧伤的故事,而丹麦却成为最幸福的国家?

首先,安徒生童话真实面对生活的正面和负面、诚实地面对人性的善与恶。

人间为什么有那么多苦难、邪恶?安徒生用童话《天国花园》回答了这一艰深的命题。故事中,王子看到亚当、夏娃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就说:“换了我,这种事绝对不会发生!世界上也就永远不会有罪恶了。”但是,最终,王子没能抵挡诱惑,打破了自己的誓言,沉到了深深的地底下去。

《踩着面包走的女孩》,讲述穷苦小女孩英格尔,过上好日子后,却不知感恩,忘乎所以,最后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是,一个真心爱她、为祷告的小女孩,用眼泪软化了英格尔的心,终于让英格尔悔改并获得新生。

正像延斯?托贝尔?波特森教授所说,安徒生童话很多都在探讨哲学命题,涉及“终极关怀”,《海的女儿》、《母亲的故事》等都谈到如何面对死亡。信仰上帝的安徒生有他的理解:“我整个一生中,无论是光明的日子还是黑暗的日子,其结果都是美好的。它好像是在一条固定航线上向某个知名的地点进发:我在掌舵,我已经选择好自己的道路,而上帝掌管着风暴和海洋。”

安徒生在自传《我的一生》里写道:“我这一辈子的经历将向世界证明,有一位可爱的上帝,在指引着万物去完成美好的心愿。”

安徒生童年时,有一次到别人的田里拾稻穗,被一位性情暴躁的管家追打,安徒生的鞋子跑掉了,管家追上来要打他,小安徒生盯着管家的脸,大声说:“你胆敢当着上帝的面打我吗?!”结果那位管家不仅没打他,还给了他一些钱,夸他虔诚。

丽萨女士认为,有些安徒生童话结局看似不是皆大欢喜,但并不意味着就是忧伤的故事:“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最后去了天国,与祖母团聚,从基督信仰的角度,这是个好事情;再比如《海的女儿》,看似不是完美的结局,但我们不认为它是个忧伤的故事。因为小美人鱼坚持梦想,不妥协的精神,她始终追求人类的‘不灭的灵魂’。她没有杀死王子,升到空中变成了精灵。当她继续做善良的事,三百年后她就可以拥有一个‘不灭的灵魂’。”

面对困难,丹麦人建立了一种乐观,而乐观源于对“终极关切”的理解。  

                     安徒生的剪纸作品(欧登塞安徒生博物馆)

曾担市议员的本尼(Benny)先生已年过七十,他不辞辛劳带领我们走访欧登塞市里安徒生的足迹。在女王的休息室里,他隆重地打开书本为我们朗读安徒生童话。来到安徒生出生时受洗礼的教堂,本尼先生指着燃烧的蜡烛,说:“在黑暗里,我们要点亮烛光,不要诅咒黑暗。”的确,丹麦无处不在的摇曳烛光,总能给人带来温暖、爱、Hygge(惬意生活)的氛围。

回顾丹麦历史,今天的丹麦国土面积只占全盛时期的3%,也就是说丧失了97%的土地,但丹麦诗人汉斯·彼得·豪斯特(Hans Peter Holst,1811-1893)的诗这样写道:“外部失去的,终能在内里寻找回来。”宛如丹麦设计的风格:外表简洁恬淡优雅,内里精致丰富美好。

丽萨女士认为,丹麦人的道德标准和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宗教基础之上的,并不是通过去教堂或者宗教行为来证明自己的信仰,而是在生活中践行信仰的道德标准。

我想,这应该就是丹麦社会能够建立尊重、平等、自由、信任的基础和源头,也是安徒生童话的精神资源和源头。

2019年元旦,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在新年贺词里对孩子们说:“重要的不是你长什么样,或者你取得了什么成就。而是你是谁,你在别人--你的朋友和同学面前是什么样子。如果人一直忙于追求对自己最好的东西,就根本顾不上关心他人……如果树根坏了,树木将无法直立。而一棵新的小树需要很多年才能重新长成结实的大树。……”

在丹麦“安幼”的日子,最难得的,是能进入丹麦的民众学院、学校、幼儿园、家庭、社区里,沉浸式地感受丹麦整体的文化氛围,不仅仅是幼儿教育。我能够看到的是,在丹麦,安徒生不仅存在于书本、雕像和博物馆里,更重要的是存在于在丹麦人的精神状态、言谈举止和相处模式中,存在于丹麦人自己选择的价值理念中。

就像安徒生的歌曲《我出生在丹麦》所唱的:

在丹麦,我出生了,这是我的家,

我的根源在那里,从那里开始了我的世界;

……

哦,丹麦,清新的海滩,

古老的巨人坟墓,

站在农庄和郁金香花园之间,

你是否还听到了丹麦人的歌声和錾凿声?

……

哦,丹麦,清新的海滩,

犁头发现金色的角;

上帝给了你一个未来,

就像祂给你的回忆!

……

绿色的小岛,我的家在这里!

我爱你!丹麦,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