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校长的时候,觉得老师们也好,学校也好,都希望有很多新鲜的经验,新鲜的教育教学的方法,那么它有没有底线?有没有方向?我很希望学校非常民主,希望老师们有很多创新,有很多的经验,但是,办学就要守住底线、端正方向。
当时,我制定了三条底线标准——第一,生命健康不可突破;第二,权利和人格不可突破;第三,个性和自主性不可突破。
这三条底线原则告诉你,你可以用各种方法,但是你不能伤害学生的健康;你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但是你不能侮辱孩子的权利和人格;当然孩子们也有很多自主成长的机会也是不可剥夺的。所以,他们的个性,他们的自主性、差异性、发展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谈到学校的时间,我觉得,在所有的教育资源当中,时间资源可以排在首位。如何支配学校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办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每天的上课的时间到底有多少,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课表,我也不知道是哪家创造的,上午5节、下午4节、晚上4节,我把这种课表称之为“极限型课表”。就是说,你把所有孩子们“睁眼”的时间都放在教室里了。当然,孩子们除了上课,还有别的需求,还有休息的需求,还有睡眠的需求,还有自由的需求。因此,在学校里边该如何支配时间,其实是非常考验每一个办学者的。
有一个说法,就是说可以用三张表来看懂一所学校——第一张表是学校的校历表,看你这一学期一学年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第二张表是作息表,看你家孩子们几点钟起床,几点钟睡觉,中间的时间怎么分配;第三张表就是课程表。
为什么说拿这三张表就能看懂一所学校?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从学校的课表里,你可以看到什么?你可以看到权重在哪里,什么东西占的分最多,什么东西占的时间最多,什么东西没有了。你可以看到背后办学的理念和方向。
比如说,一个小学生,一个初中生或者高中生,他们的作息时间表应该是一样的吗?现在中小学的课表几乎都是一样的,几点钟上学、几点钟放学都是一样的。而且我们的作息时间表里边,可以看到孩子们时间之间的衔接是非常紧的。有人说,学校里的孩子们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人。在这样一个时间的安排里面,到底最后带来什么?
国外很多人都关注时间对孩子们学习的影响,关注时间分配对健康的影响。在100年前,美国公立学校体制刚刚建立的时候,就有人对美国学校的学习时间作过调查。在19世纪早期,美国推行一种“卡内基学时”,即每一个卡内基单位代表120小时的学时,用以强化学习时间。当时,很多专业人士表示担忧,就是说,学生过多的课时、过度的学习会对美国的孩子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调查之后,发表了一个报告说“过度增加学生的上课时间会影响孩子们的健康”。后来这个“卡内基学时”就被取消了,并采取措施来减少上课的时间。
我们国家的学习时间在全世界来说应该是最长的国家之一。全年大概有220天(不算额外加课),欧洲国家,美国大部分时间在180天甚至小于180天,这个时间的长短,对孩子们的健康的影响,是值得大家关注的。
到了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时候,美国在调查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存在问题的时候,“学校的学习时间,上课的学习时间到底占用多少是合理”特别作为一个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维度,作为一个指标来调查。学校时间不是一个简单的分配问题,这里边有很大的学问,当时美国人做了调查以后写了一本报告,这个报告后来定名为《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这是一本很厚的书,我也推荐给大家读,大家也可以去读一读,想一想。
这本书里边用大量的篇幅说到学校的时间问题,我想以后我们也有时间的话,我们也跟大家一起来再来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到底我们应该怎么上课,怎么做作业,花多少时间去睡眠才是合理的,睡眠对一个儿童的健康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觉得,这是个值得我们去做一篇大文章,去更深入探讨时间的分配问题。
当时美国的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大概在多少时间?这本书认为比较好的学校是27分钟。当然一堂课到底多少分钟,我们不可能下一个非常简单的结论,或者用一个简单的标准说就怎么样,因为上课的目标不一样,课型不一样,学科不一样,它的时间分配就不一样,但是,决定一堂课的重要标准是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在我们国家的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时间是多少?是不是我们用了大量的时间,可是其效果并不好,反而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用的时间多,教学的效果就一定会好?用的学习时间多,学习的结果就一定会好?比如说,中国学生的作业时间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比较多的。但是,繁冗的作业也是造成现在孩子们诸多不良习惯的诱因之一,是造成精神和生理负担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留作业是教师天然的、合理的权利,不留作业就下不了课。而且每个留作业的人都是自顾自,结果所有学科加在一起,孩子做作业时间就非常多。殊不知,学生回家做作业的时候,也是他们养成习惯,或者是让他们学会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什么?那是他们在自由自觉的状态下来进行的,不像上课。
据我所知,现在孩子们大量的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在做作业的时候养成的。因为每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孩子们就非常厌倦,他的学习兴趣在做作业的时候常常降到最低。很多孩子在家里做作业的时候,东摸摸西看看,拖拖拉拉,神不守舍,注意力严重地丧失。可是老师看到的只是纸面上的成绩,或者是对错,没有看到孩子们做作业的背后的学习习惯和成长过程。
当我们谈到孩子们健康的时候,我建议,要从更专业的角度、更整体的高度、更系统的维度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判断,并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诚然,现在整个教育,由于应试的关系,由于我们现在重点学校资源不均衡的关系,很难缓解孩子们的竞争的压力、排名的压力、学习的压力。再加上现在招生过程的各种特权,那些掐尖、抢生源的各种现象的存在,整个社会都处在很大的压力之下,一环套一环,哪一环的压力都不小,都很难从整体、系统“内卷”化中解脱出来。
《健谈教育》是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旗下教育思想网推出的专题节目。志于通过分享康健教授对教育的系统性思考,以及其数十年在教育一线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启发学校管理者、教师以及社会公众回到教育的初心,共同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前北大附中校长。1985年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90年代参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现任高中专业委员会名誉副理事长。教育部师范司“国培计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专家,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综合实践工作委员会委员。长期关注偏远乡村教育,联合公益机构“美丽中国”在云南楚雄创办分众美丽小学,任创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