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2日星期一阴
因为时差,两点过就醒了。干脆起来做事,修改了《田哥外传》和《田哥内传》,读了几十页《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然后在屋内走路五公里,然后洗澡,然后洗衣服。感觉做了不少事。
七点过,打开窗户,天已大亮。走出宿舍,四下浓雾弥漫,田野、房屋、篱笆、小路……隐隐约约,神秘莫测。周围一片寂静,唯有鸟鸣。
吃完早餐,九点整我们乘大巴前往欧登塞市,这是丹麦第三大城市,是丹麦第二大岛菲英岛的首府,也是安徒生的故乡。
上午,我们来到安徒生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外面,是一条小河,河水静静地缓缓流淌。翻译郭斌老师指着河岸的石阶说:“那是安徒生母亲经常来洗衣服的地方,安徒生家境贫困,母亲很勤劳。”
顿时,这条普通而陌生的河在我眼中变得亲切起来。
安徒生研究中心坐落在一幢古老的红色老房子里,旁边有一座哥特式高塔,听说以前这是基督教徒做祷告的地方。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个建筑是整个欧登塞最古老的建筑,有非常多故事。它1504年-1508年就建起来了。16世纪中期,这房子给了当时的国王,皇家使用了很多年。之后在接下来的年代里,国王又给了不少贵族家庭使用;又经过历史的演变,渐渐地这里又成了专门给未婚女性做教育的场所,这是18世纪初期。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了一个具有教育功能的场所,并且其教育功能一直保持到1970年。安徒生曾经来过这里,拜访这里的女生。最后这个建筑给了欧登塞市政府。2007年市政府又卖给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然后这个公司花了好几百万重新装修,现在南丹麦大学将这个建筑买下来,专门给安徒生研究中心使用。
负责人是一位有学者气质的女性,她说,安徒生研究中心这个机构成立于1980年。在头三十年里,他们主要是围绕安徒生的作品本身进行研究。2012年开始扩大研究范围,现在的研究在三个方面扩展:一个是文学方面,一个是文化方面,一个是交流方面。
她进一步介绍说,安徒生研究中心这个团队主要是做文学研究,即对作品本身进行研究。包括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章节在世界不同国家的解读;另外,还研究对作品进行新的解读,等等。从文化方面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到实践结合方面进行研究。比如不同的国家如何看安徒生?如何接受安徒生?安徒生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安徒生在中国有什么影响?对不同文化,安徒生的价值体现在什么方面?将来还有怎样不同的角度发现安徒生作品新的价值?等等。关于交流方面的研究,就是研究怎么让尽量多的人因安徒生而受益,通过交流而传播出去。等等。
第二位和我们作分享的,是一位做了26年校长的学者,他说他退休前安徒生基金会就希望他来这里工作,他自己也想把安徒生在教育方面的意义挖掘出来。
他介绍了有关安徒生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安徒生作品的教学,有关安徒生的生活、工作及同时代生活的教学,与安徒生价值观相关的教学。他又说,可以在安徒生作品里研究他的故事和教育的关系,可以在教育里讲安徒生作品和教育的联系。最有价值的是把安徒生和教育联系在一起。
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呢?他以安徒生一个童话故事为例:两个哥哥很聪明,弟弟不聪明但很机灵,但最后获得公主的芳心。这是为什么?因为弟弟没有学过正规的教育,也没做过官,思想没有被束缚,所以他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他可以在大家认为一钱不值的地方发现闪光的价值。所以要让孩子有一种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技能。这就是这个童话故事的价值:打破常规模式,面对不同世界,幻想与创造力,寻求超越自我,小中见大……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发展加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做什么—学生拥有能力),学生的知识(学生知道什么—学生有常规教养),学生的生活(学生是可以独处也可以和他人共处的人—学生有教养),学生的意识(分析和解释),学生的思想(理解,想象力和整体的能力),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考核能力),学生的智慧(求知的能力和欲望)……
他又说,在中国,安徒生童话更多的是低龄孩子在读,而在丹麦安徒生则是贯穿一生的陪伴。因为安徒生不只是对孩子有意义,而且对所有人都有意义。因为他的作品是和人生有关,绝对不只是对孩子。我今年69岁了,但我心里依然住着一个孩子。
听到这里,我心里一震。在中国,因为小学和初中教材里有安徒生童话,学生才读,除此之外,谁还会读安徒生呢?别说安徒生童话,任何童话在今天的中国都失去了读者,随便一个电子游戏或一篇网络小说,都可以秒杀安徒生。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安徒生在中国的遭遇,甚至也不仅仅是童话的遭遇,而是整个文学的遭遇。当一个本来富有悠久而丰厚历史文化的国家,不得不靠《中国诗词大赛》《经典咏流传》等电视节目来推动文化精品的传播时,这个国家的文学乃至文化已经出现危机了!
教授说,他的心里依然住着一个孩子。这真让我感动!我理解他的意思是他一直有一颗童心,而没有童心就没有教育。请问今天的中国,还有多少成人童心犹在?离开了这点谈教育,岂非缘木求鱼?
下午,我们参观两所幼儿园——魔笛幼儿园和蓝色星球幼儿园。
如果要论硬件,这两所幼儿园远远比中国许多城市的幼儿园差,看上去简直不起眼,朴素得有些简陋,但走进去后会感到,幼儿园处处站在儿童的角度提供服务,真正把孩子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这让我们感动和感慨。不是说中国的幼儿园就没有以孩子为本的理念,相反这些理念经常醒目地出现在许多幼儿园的墙上,但在实践中,中国的幼儿园更多的时候还是整齐划一,更多是考虑如何方便管理。
丹麦的幼儿教育没有统一课程,但有共同的六大发展目标:语言,科学、社交能力、自然、个人能力,身体健康……至于具体的课程,完全由各幼儿园决定或选定。因为是安徒生的故乡,所以这里的幼儿园往往用安徒生的故事搞很多活动,让孩子们在童话中成长。其中,最重要的是——玩!
相比起中学教育,我对幼儿园教育显然不熟悉。所以这里不打算多谈理念,而想记录我看到的几个细节——
细节一:这里的幼儿园都有很原生态的沙土,有树,有坑,有最质朴的大自然环境,孩子们在这里爬树、钻洞、挖坑、筑城堡……环境看上去“脏兮兮”的,而中国的许多幼儿园,环境色调(所谓“主题色”)都是统一的,到处都是塑胶路面,整个幼儿园看不到一点泥土。
细节二:我发现幼儿园各个房间门上的把手都很高,只有成人才能够到,而幼儿是不可能够到。显然,只有心里处处装着孩子、想着孩子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设计。
细节三:我们进幼儿园的时候,低龄的小宝宝都在婴儿床里睡觉,但婴儿床不是放在室内的,而是放在室外的。要知道外面多冷呀!当天的气温是零度,园内还有一些积雪。如果在中国,这些娇嫩的小宝宝怎么可能放在户外呢?我们问幼儿园的老师,为什么要让孩子在户外睡觉?结果回答很简单:“外面新鲜空气,能听到鸟叫,这是人类最适合的自然生活。”所以他们的孩子没有我们中国教师所担心的“感冒”。
细节四:一个女教师半躺在墙角,身上和腿上趴着三四个孩子;不远处,也是一位女教师正在逗一个小女孩,用双手把小女孩举得高高,小女孩咯咯咯直笑。我感觉就是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在玩儿。对了,负责人告诉我们,幼儿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带着孩子玩!而没有什么“早期智力开发”的课程,更没有提前教孩子计算、识字之类。
细节五:我看到一个女孩拿个小铲子一直在围绕一堆沙忙碌着,而其他孩子有的在奔跑,有的在骑车,有的在做其他游戏……总之,我们看到的幼儿都是很散漫很自由地在玩儿,没有统一的上课或活动。幼儿园的负责人说,孩子不可以也不应该绝对统一管理的。这个孩子需要的,就是我们应该给他的。作为教师,要不断把自己当做孩子,要不断地揣摩孩子需要什么?这个“不断”是无止境的。所以他们的孩子随心所欲,没有说一定要服从什么。想想中国的幼儿园,这样的场景是很常见的——小朋友们排着整齐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做统一的游戏,连睡午觉都必须同时睡下同时起床,甚至有时候鼓掌都是统一的节奏:“啪,啪啪,啪啪啪!”这在丹麦老师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啊!为什么一切都要“整齐划一”呢?我们团队的郭纯洁老师很有感触地说:“我儿子小时候上幼儿园,我给老师说,这孩子不习惯睡午觉,能不能不睡午觉?老师们听了后很生气地说了一句话:‘不行!哪有这么不听话的孩子?’”所以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剥夺了个性与自由,就学会了服从。
……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幼儿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相反至少我认识的不少幼儿教师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改革与探索,现在中国许多幼儿园也很注重“儿童本位”,比起过去已经有很大进步了,可和丹麦幼儿园相比做得还很不够。但愿中国幼儿教育的进步不可逆转,而且步子越来越大,最终让幼儿成为幼儿园的“上帝”。
傍晚,乘坐大巴返回学院。天地之间依然雾蒙蒙的,所有的景物都如一幅幅水墨国画在窗外次第展开。尤其是那一棵棵没有一片叶子的大树,网状的枯枝曲折苍劲,在布满灰云的天空上,写下对蓝天和阳光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