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学生脸上充满微笑,这就是对我的最大的奖赏。”——访斯莱特学校(下)_安徒生幼师奖
位置:首页 》 学员视角五

李镇西:“学生脸上充满微笑,这就是对我的最大的奖赏。”——访斯莱特学校(下)

发布:2018/10/25 23:24:19  来源: 安徒生教师奖www.and822.com  浏览:

摘要: 放学了,我们走出学校。回顾一天的参观,感觉收获很多。丹麦的国情当然和中国不一样,所以对他们的一些做法有的中国人不容易理解甚至误解也很正常

 

  告别了校长,我又来到一个教室听课。这是一节课数学课,主要内容是关于数学和IT的结合。学生依然按小组围坐在一块儿。有两个老师,但都没有讲课,而是巡回给个别学生交流,估计是在指导或答疑。郭斌老师的孩子也在这个学校读书,她告诉我,这里的课堂很少有老师长时间讲的时候,都是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她指着两个老师说,那个高高的胖胖的老师是主要老师,另一个老师相对年轻点的男老师是协助教学的老师。

 

 

  我特别注意到,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个麦克风,而教师黑板的一侧安装有一个像喇叭一样的特别设备。那个主要老师脖子上也挂着一个麦克风。郭老师告诉我,靠近那个设备的一个孩子完全没有听力,为了让这个一个孩子能够听到声音,全班同学都用麦克风发言,声音通过那个设备传到那个孩子耳朵里。

 

 

  这就是中国教育者经常所说的“为了每一个孩子”。

 

  课间,我们和女教师聊了一会儿。她说这个班是“自然和科学”系列。我没听懂,什么“这个班是‘自然和科学’”?

 

  郭老师给我解释道:“这个学校的7-9年级每个年级的三个班,都分了三个不同的方向——自然和科学,语言和文化,表演和艺术。所谓‘自然和科学’不是说他们学的和另外两个班的课程不一样,三个班的基本课程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除了统一的课程还有侧重的方向。不同方向的班每周都有三个小时做不同方向的事儿,基础课程都一样,比如丹麦语、数学等都一样学,但是每周有三个小时做和他们所选方向相关的事,比如这个班就侧重于自然和科学。另外两个班就还要做语言与文化,或者表演与艺术。”

 

  我问:“所学的统一课程要求都一样吗?比如这个班是自然和科学,那数学是不是就要学得多一些,或者深一些呢?”

 

  她说:“不是,都是一样的程度。但是,比如同样是学数学,我会让我的学生更多的从自然和科学的角度理解数学。我同时又教他们的物理和生物,我会让学生多角度地去理解数学。所以,不是多学,而是多角度地学。”

 

  我问:“我看教室里有两个老师,有什么分工吗?”

 

 

  她回答:“学生的数学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俩会分工指导不同的学生,互不干扰,但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向前推进学习。否则,如果都一样要求,那学得好的,和比较弱的都学不好,都会受影响,最后都没兴趣。我们课前都会给学生一个学习单,有的是动手实践,有的是理论学习,这是要达到的目标,但每一个学生情况不一样,有的可能已经完成了理论学习而进入动手实践了,但有的学生还在理论学习阶段,我们就要分别予以帮助。”

 

  我问:“这样的教学,对你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她说:“我已经教书32年,对我来说最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找到每一个孩子怎么学是最有效的,我必须去观察去了解。我必须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为他提供最适合与他学习的方式,这是对我最大的挑战。所以我必须用眼睛看每一个学生,然后给孩子以最适合的指导。我给每一个孩子的建议,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必须有足够的知识量,同时我还得了解孩子的心理,我得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状态,他的接受程度,我得去引导他们。我不是在教知识,我实在用最适合他的方式引导他。最重要的不是交给他们知识,而是教他们如何获取知识。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孩子永远是最重要的。怎样才能让孩子发展得最好,这是最重要的。”

 

 

  我问:“您认为在这过程中,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她说:“温暖和爱。不要让孩子感觉老师对他失望,而要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鼓励,这种充满温暖和爱的鼓励对孩子特别重要。”

 

  这时候我们身旁走过一个女孩子,看样子是中东来的学生。她就顺便举例说:“有的孩子从别地移民或者作为难民过来的,如果从低年级就过来还好,除了语言障碍,其他学习都没大的问题,但高年级过来就不好了,学习进度都不一样。比如刚才走过来那个孩子是叙利亚女孩,到丹麦已经两年半。当初的数学成绩和别人差距太大,但是这个孩子现在的数学已经跟别人一样了。为了这个女孩,我花了好多好多好多时间和精力,专门为了提高这个孩子的数学成绩。我现在特别特别高兴的,就是她已经跟其他学生的数学一样好了。”

 

  我问:“您给这些学生花额外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学校给你有额外的报酬吗?”

 

  她笑了:“没有。学生成绩提高之后脸上的微笑对我就是最大报酬。我看到孩子们刚进来的时候,成绩不好,没有自信心,可是离开我的时候,成绩提高了,我很欣慰。学生离开我以后,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面对社会挑战时充满自信,作为一个公民,他们能够面对国家和社会尽自己的能力,然后一代一代回来看我,脸上充满微笑,这就是对我的最大的奖赏。我希望我能够看到更多这样的微笑。”

 

  丽萨女士的眼泪一下就下来了,她一边擦着眼泪一边翻译。

 

  我禁不住对这位数学老师说:“您很伟大!”

 

  她说:“谢谢!我是一个用心做教师的人。”

 

  我说:“我也是。”

 

 

  我俩紧紧握手,拍了张合影。

 

  午餐时间到了,郭老师请我到她家“简单吃点”,因为是老朋友了,我也就没客气,跟她上了车,五分钟便到了。这是一幢独立的房子。坐在房间里,落地窗外阳光明媚,原野辽阔。她说这房子是四年前买的,我问多少钱,她说八十万丹麦克朗,相当于人民币八十万。我听了大吃一惊:“这么便宜!”

 

 

  回到学校,孩子们正在校园里嬉戏。几个孩子看见我这个“外国人”特别兴奋。其中一个女孩主动给我打招呼,我正和她简单聊的时候,另外一群孩子显然是“人来疯”,也跑过来围着我,和我合影。

 

 

  我们又来到另一个教室,里面坐着三个组的学生,正在讨论什么。郭老师告诉我,他们正在进行发明制作。第一组的任务是做机器人,研发组设计机器人的程序;第二组的任务发明一样东西,任何东西都可以,是用在人类或太空的,比如身体上的,让人更长寿,或者是一个电子宠物,不用花太多精力却能给你温暖。等等。随便你发明什么。第三组的任务是市场营销,将前两个组的机器人或新发明推销出去。任课老师告诉我,乐高正在搞一个全国的竞赛,激发这个年龄的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他们借此机会让学生参与这个竞赛,能不能获奖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活动培养锻炼学生们的创造力。

  我注意到,学生们坐得很随意,有的学生坐在墙角的地上,甚至还有学生斜坐着把双腿放在另一个椅子上,在我看来很没“礼貌”;而且上课时也没见学生起立整整齐齐地叫“老师好”,老师走进教室直接就上课。

 

 

  关于这一点,我并不认为中国学生有礼貌就错了,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这是中西文化的差别,不好孤立地评判孰优孰劣。问题是,我接触到的丹麦成年人——包括路上遇到的素不相识擦肩而过陌生人,个个都那么有礼貌,给你主动微笑、点头,“莫宁”“哈罗”“嗨”……而我们的孩子从小被教育有礼貌,可现在的中国社会陌生人之间的冷漠,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感受到的。这是为什么?值得研究。

 

  其实,丹麦学生也并非没有礼貌。郭斌老师来这里给学生上过几节课,讲中国文化。结果有一个孩子跑过来大声对她说:“你好!我爱你!”我用相机对着他的时候(顺便解释一下,郭老师说,这各学校是可以给孩子拍照的),他特意对着我笑。特别可爱!

 

 

  我们来到“语言与文化”的班,刚好他们正进入中国主题。我们看到学生们正在贴中国地图,用线条在这个中国地图上描他们了解的中国各省的形状,然后标出省的名称。另一个小组正在展示中国饮食,一个孩子给我看一张图片,问我是不是“夫妻肺片”,我说不是,但这的确是中国菜。教室的墙上,贴着孩子们搜集的最能代表中国的一些元素,还有他们建议最中国最应该去的地方:长城、紫禁城、天安门、兵马俑、上海外滩。

 

 

  我们来到另一个房间,里面的孩子们正在做筷子。他们用锯子、矬子等工具认真地做着筷子,每一个人都那么认真,有的孩子甚至跪在地上做。我走到一个孩子面前,他刚好做成一双筷子,但太粗了,不过他很认真地在练习着拿筷子的方法,可怎么也拿不稳,我走过去掰着他的手指教他,他认真地练习着,特别可爱。

 

 

  我们看墙上贴着许多中国字,完全是画画。虽不标准,却拙稚可爱。

 

 

  几个孩子还在认真地描着汉字,一个男孩见我进来,便扬起手中的作品,一个“猴”字跃然纸上。我给他翘了个大拇指,表示赞赏。还有一个孩子在写“足球”。

 

 

  他旁边一个男孩地聚精会神地描这两个汉字,我歪着头看,大吃一惊,以为我看花了眼,再走近仔细看,没错,他认真地在写着两个大大的汉字——“阴茎”。我想,他可能不懂这两个汉字的意思,但他一看到我,脸上便呈现出坏笑,旁边的女生也在笑。我知道了,他故意的。郭老师告诉我,这孩子没有邪恶的意思,最多有点恶作剧,他觉得好玩儿。仅此而已。我想也是,青春期的孩子嘛!

 

 

  还有一个小组的孩子在设计一个关于中国知识的游戏,才用“过关”的方式,答对一个题便过了一关,一环紧扣一环,很是有趣。

 

  从教室出来,我和郭老师在校园里转。我看校园非常朴素,一点都不精致,甚至感觉有些“不卫生”,因为原生态的地面凹凸不平,上面铺着厚厚的落叶。唯一让人感到美丽的,是高大的树上挂着金黄或嫣红的叶子,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夺目。校园里,没有任何宣传图片,更没有一个标语口号,总之丝毫没有一点点“校园文化气息”。但孩子们很开心。

 

 

  郭老师说:“他们只是考虑孩子怎么舒心快乐,自己过得有声有色,至于别人怎么看无关紧要。虽然校舍很简陋,但这里面有丰富的东西和有爱的老师,正如校长所说,他们在为丹麦社会打造公民。他们就很满意了。”

 

 

  我们来到一间教室,这是关于“表达和表演”的,有运动项目、戏剧表演、写诗、唱歌,等等。今天学生正在做一份报纸,现在他们正在设计报纸版面。老师告诉我,本来是有模板做参考的,但他们完全可以打破模板的框架自己重新设计。老师还说,她主要看不同小组的学生的设计,提醒他们不要雷同,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这些报纸都要呈现旅行、运动、文化和教育这些主题。这些设计都必须和真实的生活相联系,比如做“旅行”主题,他们就会真的给一个打算旅行的人打电话访谈,问他有关旅行的梦想和计划。

 

  我对该校7-9年级三个方向的分流很感兴趣。郭斌老师给了一份相关资料。上面是这样介绍的——

 

  在六年级,学校会给6年级的学生提供三种未来7-9年级阶段发展方向,有关与家长共同商讨后,寻找到孩子的发展意向。选择之前,学校会安排学生观摩七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由七年级学生与指导老师讲解。还会组织学生到几种发展方向相关的实际工作环境参观,看看各种选择结果与将来实际的工作是如何对应的。学校与家长会安排时间专门针对此事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讨论。以便给孩子充分的引导和讲解。但最终是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家长只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意见,但绝不主导孩子的选择!另外,告知孩子,这不是最终选择,在今后的实际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调整。孩子没有任何压力,但参与了关于自己未来的一些思考和选择。对于选择的结果,学校会在基础课之余专门提供一定额外的时间做一些相关的学习内容机会和引导。

 

  以下是三个发展方向的具体内容:

 

  1、表达perfomance:(我们推动世界)

 

  通过多种方式(戏剧、电影、媒体、绘画、照片、诗歌、舞蹈、设计、讲述、运动、讲座等)表现出个人的激情和发展空间,提供4门专业课来实现。并同时考虑到个性发展。

 

  意义:世界不是现成的,而是你自己来创造的。community is not something you get,that’ssomething you create.

 

  2、语言和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我们了解世界)

 

  通过语言、沟通、文化,关注和了解世界。内容包括历史、国家、文化价值,通过母语、英语、德语及一门第三种语言。利用媒体及互联网,与世界其他的年轻人做交流,从而了解世界不同的文化。目标为发展语言技能,可跨国界交流与活动参与,提高沟通技巧和能力。

 

  意义:生命是旅途,不是目的地。Life is a journey,not adestination.

 

  3、自然与科学nature and science:(我们探索世界)

 

  通过关注和探索自然世界,以项目为基础,利用展览、活动、电影等交流方式,探索世界。

 

  意义:犯错是一种发现世界的新方式。Mistakeare a way to discover the world

 

  听完课,当地媒体对我进行了采访,问了我几个问题。我综合回答如下——

 

  丹麦教育对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对每一个儿童的尊重。但其实就理念而言,中国教育同样主张尊重儿童,我们的口号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而且这种理念并不完全是“理念”,在一些学校已经成为现实,做得很不错。当然,中国的一些学校的确更多的时候还将这些理念停留在宣传上,真正落到实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重要的不是给学生以知识,而是以能力的培养、技能的提升、思维的拓展、创造的激励和人格的成长。让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获得来自教育本身的幸福。

 

  面对丹麦媒体,出于民族自尊我不想把中国教育说得太糟,何况中国教育的确并非一无是处,我们的素质教育改革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离开学校前,我们又和副校长、几位老师聊了几个话题。比如关于对残障和特殊儿童的关照。他们认为,虽然有的孩子有听力问题或小儿麻痹症,但他们的大脑和别的孩子是一样的,所以应该平等地对待他们,和普通孩子一起学习,让他们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区别。当然,对他们的特殊困难要细心关照,比如他们的楼梯都有升降机的轨道,以方便轮椅的上下。只要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没有攻击性,不妨碍其他孩子,就尽量让他们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学习。

 

  我问:“如果遇到实在难以管教的孩子,最严厉的措施是什么?”

 

  副校长回答说:“还是只有好好教育。”

 

  我直接问:“丹麦不允许体罚学生吗?”

 

  他们都笑了,说:“不能体罚,连家长都不能打孩子。”

 

  我最后问了一个问题:“学校和家长配合有哪些方式?”

 

  他们回答我:“我们通过网络每天都和家长有沟通。每年都有家长会,还有一对一的家长会。学校大的策略,包括战略发展,家长都要参与制定。”

 

  我问:“你们的老师家访吗?”

 

  他们说:“会的。尤其是孩子刚进学校时,我们为了了解孩子的生长环境,都要进行家访的。”

 

  我问:“如果孩子在学校发生了安全事故,比如摔伤了,家长会又怎样的态度?”

 

  副校长说:“我就是体育老师,首先我会保证所有的运动环境、体育设施都是安全的,但作为老师我从来没有考虑来自家长的压力,我从来没有过。当然在丹麦 也有过极端的例子,一个老师带着学生去航海,而出过事故,但那是极个别的,我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顾虑。之所以没有压力,和社会保障体系很完善有关,住院、开刀、接腿,都有人出钱。关键是,学生家长之所以选择这所学校,就知道这里的老师是称职的,知道老师不会违反常识常理让孩子去冒风险,就是说,家长对这个学校的老师充满信任。”

 

  那位女教师补充回答说:“有一次有一个学生上课,不小心手被玻璃划伤了,我给孩子做了包扎,给他妈妈打电话说了这事,他妈妈来都不来,说老师处理好了就可以了。其实,要说压力,我也不是没有压力,但这压力来自我们要做饭,有时候要动剪子动刀子,这里面都有潜在的危险,所以我也紧张。但我们从孩子低年级就开始训练他们的安全意识,慢慢让他们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这样就会好一点儿。我们的担心是出自对孩子本身出现意外伤害的担心,而不是来自对家长压力的担心。”

 

 

  放学了,我们走出学校。回顾一天的参观,感觉收获很多。丹麦的国情当然和中国不一样,所以对他们的一些做法有的中国人不容易理解甚至误解也很正常(昨天还有网友把我文章介绍的丹麦“十年级”和“青年中学”理解为中国的初三补习班。他们不知道,丹麦读高中是不需要考试的,哪需要“补习班”呢?)。是的,对丹麦教育的具体做法当然不可能照搬——其实哪个国家的做法又能照搬呢?但教育的理念却是相通,因为人性是相通的。同在蓝天下,难道中国的孩子就不需要平等、自由和被尊重吗?问题是,现在国内总有人以“国情不同”为由拒绝学习别国的先进理念,须知办根植于中国大地的教育,也需要人类共同文明的养料。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至今并未过时,而勇于并善于“三个面向”,正是中国教育真正的自信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