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安徒生的故乡,一个童话的国度。2018年10月7日,我与全国其他地方15位学员漂洋过海,终于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参加由丹麦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举办的第五期“走进安徒生童话世界里-老牛中国幼教人才培训项目”。
在这个童话王国的半个月时间里,我时时处处感受到了“尊重人性、崇尚自由而鼓励创造”的丹麦文化,感受到了丹麦人对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视,落实在幼儿教育中就是让孩子“玩”。
咱们中国人喜欢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来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大家所认为的“起跑线”就是早期开发孩子智力,让孩子学一些读写算的小学化知识和技能。那么丹麦人是怎样看待“起跑线”的呢?
丹麦奥胡斯大学Dion Sommer教授对400多项国际研究进行调查后,得出了一项与幼儿园教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体现在情感能力、社交能力、创造力、认知能力和知识学习方面,而前三种能力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如果本末倒置,过度注重知识学习,会毁灭孩子学习的动力和激情,抹杀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若方式不当,还有让孩子产生厌倦学习的情绪。研究表明:“在玩中学的教学方法”将会为儿童终生的发展做更好的准备。起跑线不是知识多少,而是孩童们情感能力、社交能力、创造力的发育程度。
丹麦人的研究结果和美国高宽课程研究结果是相同:美国高宽课程佩里学前教育项目把3岁和4岁儿童随机分到游戏模式幼儿园和直接教授知识模式的幼儿园中。然后持续追踪参与该项目的儿童从学前教育阶段直至成年(40岁)的生活。研究发现,那些被分到游戏模式幼儿园的儿童,比起参与直接教授知识模式的幼儿园的儿童,高中毕业的比率、拥有工作以及房产比率更高,犯罪比率更低。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参与游戏模式的儿童,始终比他们同龄的参与其他课程的儿童表现得更好。
为了让儿童玩得更好,所以今年5月24日,丹麦议会通过了一项新的国家“日托关爱法案”,新法案对幼儿教育目标是这样表述:“教育的目标是创建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环境,而非教孩子” ,也就是说,孩子是在与人、与物及事件和观点的互动中学习的,即“玩中学”的。所以,丹麦在国家层面立法保障儿童“玩”的权利。
丹麦幼儿园没有课程,孩子的任务就是“玩”。户外,每天玩2个小时以上,而且不管刮风下雨下雪,孩子照样在户外玩。丹麦幼儿园有一句话:只有不合适的衣服,没有不合适的天气。所以,在丹麦幼儿园每个孩子都有3套衣服,一套是室内穿的,一套是下雨天穿的连体雨衣和雨鞋,一套是晴天外出玩时穿的衣服。外出时,孩子们要自己穿衣外出,自己决定玩什么。老师只是协助孩子,比如穿衣,老师绝不会代替,而是孩子自己穿。在丹麦幼儿园中,我们就看到了孩子在户外随意的玩沙、玩泥、打秋千、翻筋斗、骑车疯玩的情景……室内,有孩子自由散漫地玩各种玩具的游戏,有以孩子为中心老师引导追随孩子的幻想游戏……还有走出幼儿园,经常去森林远足的野外活动。丹麦人认为“孩子不会为了学习而去玩耍,然而学习会在玩耍中自然产生”。也就是说“玩中学”是丹麦幼儿园的基本现实。
我们国家也规定幼儿园要保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但有多少幼儿园做到了呢?大部分时间里,孩子们是坐在没有自然环境的教室里学知识的,这会给未来埋下隐患的。可是又有多少人意识到“玩”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呢?
丹麦人强调“所有孩子必须是社区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教育孩子不只是幼儿园的事,而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为了让孩子“玩”好,丹麦的社区都有为孩子建造的游乐场。我们参观了一个社区游乐场,在纯自然的沙地、泥土地、草地上,丹麦人为孩子们建造了秋千、攀爬、滑轮(从高往低滑)等各种挑战性玩具,以及各种骑行的小车、敲打体验的乐器……在游乐场,我们看到社区的居民陪着孩子一起在游乐场玩,而且大多是父亲在一旁陪着、看着。陪伴,就是全心全意的陪伴,没有一个家长在看手机。在乐高游乐园里,到处都是父母陪着孩子,一家子出来玩的。在排队等候的过程中,一家人在一起小声地交流着,非常温馨。没有一个孩子乱窜,没有一个父母拿手机在看。
反观我们国内的社区,休闲娱乐的设施是为成人而设,很少有适合孩子玩的。而且场地几乎都是硬化的,没有自然的沙土地和草皮地面。再反观我们国内到处都是拿手机的大人,甚至出现了孩子都掉到海里去了,父母却还在玩手机。在我们身边就发生过,父母因玩手机,而让车把孩子轧死的惨剧。这些虽然是个例,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在丹麦,打孩子是违法的。即使在家庭,父母也是绝对不能体罚孩子的,若父母体罚孩子是要接受法律制裁的。翻译郭斌老师说,她刚到丹麦定居时,当地政府就与她签订了一份协议,其中一项就是不能体罚孩子。但在我们国内,在学校、在家庭,我们经常都能看到和听到体罚孩子的事。尤其在家庭,我打我的孩子,是我的家事,管别人什么事?这与我们中国文化传统有关,我们认为管教孩子的办法就是必须打。所谓“不打不成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大家看,我们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不尊重孩子。
在丹麦,家长尊重孩子,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包办、不代替、不溺爱是所有家长的共识。翻译郭斌老师说,在丹麦没有熊孩子。这让我陷入了沉思: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有熊父母。在我们国内,我们看到和听到多少熊孩子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熊孩子?原因是我们有太多素养不高的父母。幼儿教育的本质是成人的自我教育。在提升国民素养、提升父母育儿观念和能力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丹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学员最通常的提问是孩子受伤了怎么办?幼儿园要承担什么责任?北菲茵民众学院的院长千叶忠夫老先生说,他曾经在丹麦幼儿园当过老师,有一次一个孩子不小心腿摔断了,家长却安慰他说,这是孩子不小心,和你没关系,你别担心!但是这事若发生在中国的幼儿园里,家长会没完没了地纠缠。
在丹麦,我看到了从国家、到社会、到幼儿园、到家庭各个不同层面对儿童的尊重。成人追随孩子,充分保护和满足孩子好奇、好问、好动、好探究的天性--让孩子好好“玩”!
丹麦学前教育的模式就是“玩”,却让丹麦收获了高素质公民,让这个民族有很强的创造性,570万人却产生了14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世界上人均拥有诺奖奖牌最多的国家。而国内“超前”的、想方设法挖掘孩子潜能的教育确实让丹麦学前教育的“原始落后”相形见绌。然而现实是,中国学生屡次拿到国际奥林匹克各类学生大奖,中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两次夺冠,但很多人在成年后“泯然众人矣”!这不应该引起我们反思吗?
总之,中国幼儿教育需要回归本源--遵循孩子的天性,把游戏的快乐还给孩子,让孩子玩“好”!
最后衷心地感谢推荐我参加学习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先生!感谢心怀家国天下的丹麦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院长董瑞祥先生为我们提供的学习机会!感谢达则兼济天下的老牛基金会创始人牛根生先生为我们学习提供的资金支持!
山西芮城县教育科技局李俊丽
2018年11月17日